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

08

2020-01

【铁道建设报】全力以赴打造最美湘西高铁 ——写在黔张常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之际

新闻来源:铁道建设报浏览次数:日期:2020-01-08

\

黔张常铁路上的首辆动车顺利驶出张家界西站。       (张毅 摄)

2019年12月26日,随着列车鸣笛驶出,中铁四局承建的黔张常铁路正式开通运营。黔(江)张(家界)常(德)铁路是国家铁路“十二五”规划重点建设项目,国家“八纵八横”铁路网重要组成部分,地处湘西北、鄂西南和渝东南三省市交界地带,正线运营长度339.42公里,设计时速200公里。由一公司施工的黔张常铁路7标正线全长37.136公里,是全线各标段中隧道里程最长、涉及专业最多的标段。

攻坚克难保节点

“喀斯特地质是全标段25座隧道的‘标配’,尤其三分部的吴家山隧道有页岩气,四分部高村隧道有溶洞、突泥。在保障安全质量的同时,要紧抓施工进度,所以每天我们都要去现场查看地质情况。”项目常务副经理王伟回忆道。

2015年3月项目进场后,经理部根据隧道地质情况,组织召开多次专题会议,最终确定隧道全部采用机械流水线作业,在各隧道配备地质雷达检测台车、水沟电缆槽台车、二衬液压台车、挂布台车、仰拱液压台车、开挖台车、初支湿喷机械手、养生雾炮等工装设备,保障隧道施工有序推进。

三分部施工的吴家山隧道有页岩气,如果防护不到位,会出现人员中毒,遇到明火还会引起爆炸。为此,公司专门派出技术专家组到现场进行研究,制定探测、防护、预警、施工的方案流程,购买专业防毒设备,购置特殊钻头,对所有设备进行绝缘保护,但还是没人愿意进隧道。为了缓解建设者的担忧,项目经理郭立军亲自带领大家到隧道施工,打消了参建员工的疑虑。

四分部高村隧道初期地质围岩良好,建设速度超过计划工期,可在隧道掘进到35%的时候,随着一声爆破声,突泥足足有上千吨。在隧道清理完毕准备大干时,项目人员发现隧道内有溶洞,刚开始发现一个处理一个,但越往后越多。原本隧道施工进度比计划工期提前30天,可在隧道施工中出现了100余个溶洞和10000余方的突水、突泥,让这条2372米的隧道整整历经720天才实现贯通。

信息化管理促安全

2017年9月12日,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王同军在该经理部信息化中心调研时说:“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施工生产是必然,要坚持科研创新,让技术管理渗透到施工管理的每个环节,为铁路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,要大力推广。”

黔张常铁路7标共有10座隧道,是全线隧道最多的标段,Ⅳ、V级围岩占隧道总长的80%,安全风险源多,安全控制难度大。为了确保安全有保障,经理部根据局信息化管理成熟经验,结合项目情况,打造集电子施工日志与检验批平台、工地试验室信息管理平台、隧道仰拱沉降自动化监测系统等16个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中心,实现对全管段、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全天候的监控,共排查消除I级隐患33起、II级隐患350起、III级隐患1599起、IV级隐患287起,实现1747天安全生产“零事故”。

科技创新提效率

“我们施工的7标涉及8个专业,累计有近千道工序,当时看到各类图纸,技术人员都有些退缩。随后针对每一项专业,项目部先后组织技术人员召开100余次专业会,最终根据专业,我们成立‘人才培养基地’分小组进行技术创新。”项目总工程师林果回忆道。

四电接口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接口工程的好坏不仅影响站后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和进度,还会对主体工程的成败产生不同的效果,甚至对全线的调试、运营和安全构成影响。经理部组织技术骨干,成立QC专项攻关小组,针对接触网基础预埋螺栓定位装置进行攻关,研发定位工装。通过多次的现场实验和检测,该工装对接触网预埋螺栓定位精准,实体质量满足设计要求,创新的预埋螺栓定位装置相较于传统的方式提高人工效率达30%。

隧道开挖是安全隐患最大的工序之一,为了降低安全风险,经理部加强科研力度,立项《隧道机械化施工技术研究与凿岩设备研制》课题,通过反复试验,研制出CL102型自行式两臂一篮凿岩台车,并在高村隧道、贯平隧道、吴家边隧道进行现场试验,单孔成孔速度比人工钻孔提高4倍。2017年6月29日,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设计部组织10余家单位的40余名专家到现场论证通过。(韩新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