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中铁四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

18

2019-08

从“垃圾分类”谈“安全管理”

新闻来源:一公司韶新项目部浏览次数:日期:2019-08-18

从上海启动垃圾分类以来,有人嗤之以鼻,觉得上海人是没事找事;也有人竖起起大拇指,赞誉上海人不愧是精致的东方人,爱护环境、重视安全、理念超前.....一时间,种种声音,将“垃圾分类”推向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,上升到越来越高的高度。但最终,全国人民在一片热议声从看客变成了“垃圾分类”的实践者。因此,笔者认为,“垃圾分类”能从“硬制度”、“软激励”的角度来达到全民践行“环保、节能、安全”的效果。那么,笔者认为,那些始终不被全民重视习以为常的“安全隐患”,也是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来达到降低安全风险,从而实现“零事故”。

“安全管理”应在“硬制度”上花足心思,从根本上提供保证。仔细想来,“垃圾分类”在很多年前国家都在提倡,但靠全民自觉,却始终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。直到2019年7月1日上海出台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,才得以逐渐改变市民对“垃圾分类”的认识,创造出“垃圾分类”的新局面。而“安全管理”从国家到各个监管部门、企业都持续出台过各种安全管理制度,明确了安全责任,但安全事故在各单位还是时有发生。因此,笔者认为,安全管理要想营造全员共抓的氛围,必须在安全管理的“大制度”下,出台全员有责任主动去抓的“硬性制度”,不能只靠人的道德观和认知去推行“一岗双责”。要通过“硬性制度”、“绩效考核”来对明确制造隐患的人、发现安全隐患未去制止消除的人应承担怎样的处罚,从思想根子提高对安全的认识。笔者记得在从事安质工作的那几年,经常会拿着相机跟着部长去工地拍那些“违规违章”作业的照片。那时候,诸如“戴啥安全帽一点都不舒服”、“系个安全带多不方便,都耽误干活时间”、“在家我都自己接电,要啥电工证”等等这类都是笔者现场听到最多的抱怨。即便他们自己知道这样做会存在安全风险,因为“习惯了”、“不方便”也会放任隐患滋生伴随,其他人更是“事不关己”,不予理睬。因此,笔者认为,各基层单位在制定本单位管理制度时,有必要学习“垃圾分类”管理制度,用“硬性制度”规定“安全隐患”面前所为和所不为应付出的代价。

安全管理应在“软激励”上花足心思,提高过程实施率。笔者记得在上海刚出台“垃圾分类”管理时候,受到了很多市民的排斥和质疑。为了工作出实效,上海各单位、各社区积极响应号召,集思广益,相继出台“积分兑换”、“现金奖励”“社区文明家庭”等等措施,不仅让“垃圾分类”在上海落地有声,效果明显,全国各地各级部门相继掀起“垃圾分类”热潮。因此,笔者认为激励机制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我们要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在“软激励”上花足心思。中铁四局作为集高空坠落、触电、物体打击、爆炸、坍塌等事故风险为一体的高风险大型国有建筑企业,要想在转型升级时期将安全工作做的更好,就必须要求各基层单位在局六十多年历史长河中积累完善的“硬制度”支撑下,不断创新配套出台“软激励”制度,以提高安全管理“硬制度”执行率。笔者记得,在全局刚推行安全隐患排查系统时,基层项目很多人非常排斥,认为安全排查是项目安全管理职能部门的事,时常因重视度不够,排查不到位、响应不及时,造成扣分现象时有发生。但随着各子分公司及基层项目部创新思维,相继出台“日提醒”、“周通报”“月表扬”,通过对得分高、排名靠前的单位进行表扬,排名靠后的单位负责人交班检讨,得分高的个人进行奖励等措施,切实落地了“安全隐患排查制度”,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各单位安全事故的发生率。因此,笔者认为“软激励”机制不容小觑。

生命至高无上,安全责任为天。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,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得以全面得以实现“零事故”。作为高风险的施工企业,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实行头脑风暴,完善出台各种安全管理“硬制度”。在科技发达的新时代下,可将主动参加安全教育、主动消除安全隐患、不制造安全隐患、为安全管理出谋划等等个人行为录入身份信息系统,纳入个人信誉,作为评优评先、推荐、提职的依据。通过创新诸如此类“接地气”的考核、激励机制,提高安全认识,牢固树立“零事故”理念,真正实现全员抓安全的良好局面。(谷敏)